A谢先森 发表于 2020-6-5 15:15:40

深度解密《一步微潮色原理及配方运用》

首先,要清楚对颜色要分类认识和区别。微潮色和传统生活色是有区别的。

传统生活色:

红,黄,橙,棕。被统治为生活色,调配思维里会有:目标色+加强+中和+相应所需提浅的双氧。

因发质/底色段情况,配方需要0/00进行辅助提浅,或多段底的时候,进行添加一定量的基色进行统一等等,一切思维……

那么,传统的调色思维里,各种辅助,各种填充,各种组合/中和……追求的结果是,度稳固,调饱和,颜色均衡,明度,彩度/饱满度,恰当好处,最渴望的莫过于目标色对版……

而微潮色的思维理念里,略微调整作了变化。

微潮色主要特点:色调淡!(因调色思维而作变通)

比如,原生发操作一款微潮色:“粉棕”

粉色,我们知道,是红色变淡稀释出来层现(视觉明度偏高,暖系表现)加上棕,也就是一个暖棕色。

调配思维:7/0或8/0或9/0+0/45+0/66+12%

90----7-----3——100

基色就是我们所需的主色度。

0/45是我们需要的一个色调。

当我们用基色度+0/45出来是不是出来一个红,或棕红,橙红的表现,因为是受天然底色的黄色素干扰,或者受染膏7/0,8/0,9/0,因为7度以上的基色或底色都是以黄为主。

所以这里我们再次微量介入0/66去中和少量的黄。中和的结果得到棕感!

那有人就会好奇。+0/66中和天然底色,染膏里的黄,出来不就是红,或棕红色,怎么会是粉棕?

所以,我们操作任何颜色的前提是:底色发质情况。假如,我们在配方另外介入0/00进行辅助或基色度选择更高。是不是颜色明度会更高,明度高,色调偏淡,就是略微层现粉感?

当然,如果想极色里的粉棕的感觉,是必须要净化底色,或者底色褪到较浅的时候,粉棕,才更通透……

比如说我们现在听的比较熟悉的:焦糖色(橙棕/棕橙)。橙我们就想到是/43的调。棕就是中和色素的结果表现!

调配思维:7/0或8/0或9/0+0/43+0/66+12

90-----7-----3----100(参考)

调配原理与上面类似,基色用主色度

橙:0/43的调,但是这里呢0/43是2次色,黄多红少,而7度以上基色就偏“黄”为主。所以当7/0以上的基色+0/43(每家染膏色素差别)出来可能是一个橙黄或者说橙。

棕的感觉需要我们的紫0/66去把0/43里的黄色素抵消以及天然底色防止出现黄进行一个中和。这样的话,棕感就出来了。

因此呢,配方里调彩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放大或者0/43与0/66进行置换。出来的颜色也是一个略有红调的棕……

所以,时尚生活色/微潮色,其实很简单,基色作为度的引导,根据自己想要的明度化需求,具体添加基色的主色度。

而调彩是做“调”工具色用量的多少,添加的关系,抵消及中和效果。来层现色调的走势,偏冷?偏暖?出现赃感,褐,灰感,等等跑偏

我们想要求明度更高。我们基色度选择更高,或者新发质情况也可以适当添加0/00,配方调色一定要灵活调整!

比如:

巧克力,深咖啡 ,棕褐

这样的色系,通常属于中明度的棕的范围

5度~6度半。属于中明度

调配思维:参考配方比例

5/0或6/0+0/43或0/22或0/66+9%

90-------7-----3-----100

根据自己想要的颜色的调而进行调整工具色用量和置换……

因为6度以内的棕,相信大家都很容易操作,配方也很直接了当。

基色做度,

调彩:任意选择,没有局限…

因为9%在新生发上,无论怎么染,它都处于中明度,棕的范围内……

既然是中明度目标色,所以呢双氧我们可以9%,也可以6%,在于你对明度需求的掌控,去灵活运用。

所以这里基色用5/0,6/0就可以了……

基色+工具色+双氧奶,也可以调配出传统生活色的效果。

比如原生发3度做6度红

6/0或7/0或8/0+0/45+0/66+12%

90----7-----3-------总

我们想彩度/饱和度更佳一点:0/45适当放大一点。

紫是中和,增加,用量不变

原生也可以操作闷青:

7/0或8/0或9/0+0/22+0/88+12%

100---(10-50)-----(5-15)--总

基色主色度,度引导

0/22,0/88,冷调填充及中和天然底色,具体用量结合发质,调彩浓度,顾客的青感程度来……

根据自己思维来,不受厂家生产的目标色染膏困扰自己,比方说常见色膏6/45红=6/0+0/45调配得来。所以我们做颜色调配只要清楚:

基色是起“度”

工具色是起:“彩度”,做调。

所以做生活色,做时尚色,微潮色,离不开度和调……

三原色的色素特性基本了解,各自关系理解了,调配任何颜色,想出什么效果,都是由自己决定,学色彩不是复制别人的配方/方法,是整结,打开自己的思维……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深度解密《一步微潮色原理及配方运用》